李克勤院士
李克勤院士
You get it,you get it;you don’t get it,you don’t get it.
致谢
特别感谢Java期末出题组老师把试卷结构改了只有一道大题,让我能21分钟交卷,特别感谢我亲爱的舍友赞助的自行车能让我光速从一教赶到信息楼,10点27分及时赶上讲座!
How to Position Yourself
关于怎样定位自己我觉着是极其重要的,作为计算机专业,研究方向其实也就固定的几类,按照李老师的分就是Theory,Algorithm,Middleware (theory-oriented),Middleware (system-oriented)。现在当下最火的毋庸置疑就是Algorithm里的dl。非常搞笑的现状就是人人都AIAI的叫,但基本没多少人懂其到底是啥,有同学读研更是盲目,在不清楚的前提下就入坑,所以建议考虑一下自身情况,万一自己更适合系统等方向呢?再没有Passion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还有一类人也是非常搞笑的,就是有些想要考研的,其实很多人都对自己定位不清晰,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考试都不知道,未来要干啥也不知道,就想在学校的温床里躺平,延缓就业,有些甚至二战三战,不多评价,祝好!
Theory + System? No!
既要又要=一无所获。你既要搞研究又要申请专利又要开公司又要抢占市场又要上市,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些的。这就不得不提大学里面大量水的一批的竞赛了,反正自己判断吧,对自己价值有多大都心里有数,打磨内核才是硬道理。
How to Get into a Research Area
Read extensively but selectively
知道自己干啥别瞎干。
Find the research topic by yourself
这个其实就多少有点意思了,其实一般来说我们高校里的科研就是导师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很少有自己选题的。李老说他当时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所有研究课题都是他自己选择的,哈哈。
Choose a topic of your favorite
还是Passion的问题。
Choose a topic that matches your experience and capabilities
还是自我定位
Learn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skills only when necessary
必须得这样。
Do not rely on your supervisor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是没有道理的。李老师说当年他美国的导师是助理教授,把他送走后就立马成了副教授,因此李老师帮导师评上了副教授,结果几十年过去了,李老师不断攀登,而他导师还是副教授。。。
Do not switch areas
换来换去就完蛋了!
How to Find an Original Idea
怎么找创新点?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individual and creative process
科学研究是一个人发挥创造性的过程,这个我非常认同李老师的观点,李老师说他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文章都是五六个作者甚至十几个作者,创新点不就是一个人想出来的吗还能是一人想n分之1吗。要是其他人说可信度还没那么高,但是李老师的确毋庸置疑,200多篇独立作者发布的文章,恐怖如斯。老师还自嘲说一千多篇剩下的八百多篇共同作者的都是腐败出来的,哈哈。其实有时候不是独立作者发布文章还会产生一些纠纷比如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老先生的决裂。
You get it, you get it; you don’t get it, you don’t get it
这个是李老师读博的时候和一个他钦慕的导师聊天时,李老师问怎么找创新点,这个学者给的回答,很哲学但也正确,有就有,没就没,就这么简单。
You should not rely on others
不只学术上,方方面面如此,关键时刻谁都没你自己靠谱。
There is no standard process
路都是自己探索出来的,其实没必要畏缩,多试错才能有成长。
There is no shortcut
脚踏实地。
Every paper is not easy to publish
坚持。
How to Make Research Deeper and Wider
You must think deeply and uninterruptedly with concentration
专注。
New ideas may come unexpectedly, but not surprisingly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The first idea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万事开头难。
Usually more and deeper ideas will come when you write a paper
递进。
More papers, more ideas
菜就多练。
New Problems, old methods
变与不变。
New research areas can be opened more easily with more experience
其实也不一定要一味追求热门潮流,在自己领域深耕也是不错的选择。
发表单作论文的条件
能力(对资深学者是一个挑战)
因为有时候屁事一大堆,所以有些学者没法concentrate on。
勇气(对青年学者是一个挑战)
这挑战也是有点大。
动力(梦想+目标+信念+追求+执着+激情)
甭管能不能做到反正发表单作论文应该是每个学术研究者的ultimate goal!
Passion是李老师一直在强调的,干什么事没有激情都很难持续,更别提做好了。
大师
在36年间(1989-2025),共发表了1,130篇论文,年均31篇。在35年间(1989-2024),其中245篇论文为单独或第一作者,年均7篇。这里李老师举了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我们甚至不用自己创新,找现成论文直接代码复现然后用latex敲出来一年能做到七篇吗?哈哈。真大师。
Time Management
Set long-, mid-, short-term plans and goals
Set milestones
Set priorities
就比如我要想准时来听李老师讲座我就必须在25分钟内写完Java考试卷,然后还要借辆自行车才能赶到,其实还少考虑了一个事情就是去的晚可能就没座位了。我还发现个可怕的事实,我上大学除了这次外我从来没干过时间规划。
人生楷模
这两位是李老师的楷模那更是我们的楷模。
董韫美院士
董院士是李老师在中科所读研的导师,李老说当时只要一个人但是有九个人报考,后来李老师第一把他们干掉了哈哈。董老师也是单作论文作者值得敬佩。
黄凯教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老师工作到80岁回国后还去港中文任教了五年,而且黄老师独立作者出了十几本书可谓“著作等身”。而且还紧跟潮流,出新东西就会立马学习钻研,终身学习。
从一而终
李老师其实这波讲座狗粮洒满,就不说了真是秀恩爱楷模。。。不管是对科研还是爱情李老师都是从一而终的,而且李老师和夫人在教育孩子上也是极其成功的,培养了三个“藤娃”!
健康第一
其实有个老掉牙的例子就是健康是1,其他都是0,1没了就全没了,所以健康真的很重要,反复鞭策。。。
QA
我第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的学习条件远不如现在优渥,当时您是怎么学习的?李老师的回答大概如下,Passion,有次甚至去IBM图书馆查了一天资料;第二个问题是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这个李老师没有想好,回头告诉我;第三个问题是正常情况下您的一天安排是什么?这个多少涉及隐私了,但是李老师还是进行了回答,老师说一般会睡到自然醒(不熬夜),然后早上起来一般会先回复微信消息(合作的一千多人吧),比如学生的问题、论文的问题,还会直接打语音进行解答。然后就是保持高效率。
Passion
李老师说他虽然62岁了(其实根本看不出来,声如洪钟,快两个小时的讲座全程Passion,还留着和我一样走在时尚最前沿的寸头),但他心里认为自己至多18岁。讲真,我虽然没过十八多久但早已没年少时的锐气和Passion了,惭愧之至,希望哪天Passion之火能重燃。
结语
总之这是我有史以来听过最有价值的讲座,李老师幽默风趣,实力超群实为吾辈楷模!